中新網7月16日電 據香港《文匯報》報道,當地時間7月14日晚,法國南部城市尼斯發生恐襲事件,一輛卡車沖撞人群導致84人遇難。自從去年年初《查理周刊》恐襲后,法國已經發生了多起重大恐襲事件,法國為何頻頻成為恐怖分子目標?
《文匯報》稱,隨著極端組織“伊斯蘭國”(IS)改變策略,呼吁支持者在其所在地發動襲擊,加上“獨狼式”施襲愈趨盛行,往往令當局防不勝防。
恐襲發生后,法國總統奧朗德承認,從去年1月《查理周刊》和11月的巴黎巴塔克蘭劇院,到如今的尼斯海邊行人區,全國都感受到恐怖主義的威脅。
11月的襲擊是由IS于敘利亞的領導層策劃,并由回流歐洲的成員執行。不過組織及后改變策略,轉而積極在網上向支持者作出呼吁,號召他們于其所在地發動襲擊,例如巴黎市郊的警官薩爾瓦寧上月回家時,在妻兒面前遭獨行刀手阿巴拿刺殺,妻子亦遭殺害,而阿巴拿在行兇前3周宣誓效忠ISIS。
研究極端主義的專家麥坎茨表示,巴黎連環恐襲是IS報復法國持續空襲敘利亞,借此威脅法國若繼續轟炸其據點,將會遭受更多類似的恐襲,企圖迫使法國撤軍。
他同時強調,恐怖分子選擇在法國下手,有可能是他們覺得有較大機會成功。麥坎茨解釋,IS最大的敵人是美國,但要派成員進入該國絕非易事。再者,相比其他西方國家的城市,IS較易于法國招募成員,這亦解釋到為何法國及鄰國比利時會頻頻受襲。
法國的社會和經濟狀況亦埋下安保隱患,由于經濟不景氣,不少中東和非洲移民及其后裔很難找到工作和融入主流社會,有些不滿現狀的年輕人訴諸犯罪行徑,甚至走向極端。
有美國中情局(CIA)和聯邦調查局(FBI)情報人員指出,自從巴黎恐襲后,法國人對移民的“標簽化”愈來愈嚴重。警員經常截查阿拉伯面孔的居民,很多移民第二代以至第三代都未能融入社會,也不當自己是法國人,“本地恐怖分子”因而成為法國和美國的嚴峻威脅。